刘先银经典点说:古来何者堪敬,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
中华五千年,历史长河滔滔,人物如星斗般繁多。若要问谁堪敬佩,倒也不易一言以蔽之。细想来,那些令人心生敬意的,未必是功高盖世者,亦或是名垂青史者,而多是那些在各自时代中,以独特风骨挺立的人物。
先说那孔夫子罢。他一生奔走列国,欲以仁义救世,虽屡遭困厄,却始终不渝。他的学说,未必在当时便显出奇效,却如春雨润物,悄然渗入华夏血脉,成为后世千年的精神脊梁。这般执着于理想而不计眼前得失的品格,着实令人肃然。
再说太史公司马迁。身受宫刑之辱,却不甘沉沦,以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自勉,终成《史记》这部无韵之离骚。他笔下的人物,无论贵贱,皆栩栩如生,字里行间透出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寻。这般在绝境中奋起,以文字抗争命运的勇气,岂不令人心折?
女子中亦有令人敬佩者。如东汉班昭,续写《汉书》,在男性主导的史学领域开辟出一片天地。她的《女诫》虽为后世所诟病,然观其一生,博学多才,坚韧不拔,实为古代女性中的异数。
至于那些无名者,又何尝不令人心生敬意?修筑长城的民夫,开辟丝绸之路的商旅,书写经典的抄经生,传承技艺的工匠……历史书记载的多是王侯将相,而真正支撑起中华文明的,却是这些默默无闻的众生。他们的血汗与智慧,如涓涓细流,汇成了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。
展开剩余69%然敬佩之余,也不免思量:我们敬佩古人,究竟是敬佩其人格精神,还是敬佩其功业成就?或许二者兼有之,但更重要的,是他们那种在各自境遇中坚持自我、发光发热的生命态度。
历史长河奔流不息,每个时代都有其杰出人物。他们的精神如明灯,照亮后来者的道路。而我们所能做的,便是在这光芒中,寻找自己的方向,或许有朝一日,也能成为令后人敬佩的那一个。
刘先银经典点说:古来何者堪敬,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
刘先银先生以“古来何者堪敬”叩问历史,其视角精微而深邃。若论孔子周游列国一事,其间所蕴藏的精神重量,远超一场颠沛流离的奔波,那是一颗灵魂对理想世界不屈不挠的朝圣。
且看那春秋乱世,礼崩乐坏,诸侯争霸。孔子怀抱“仁者爱人”、“克己复礼”的理想,毅然离开故土鲁国,踏上了漫漫征途。这一走,便是十四年光阴。他并非不知前路艰险,陈蔡之困,遭人围堵,七日绝粮,从者病,莫能兴。即便弟子子路亦愠见曰:“君子亦有穷乎?”孔子却安然弦歌不绝,答曰:“君子固穷,小人穷斯滥矣。” 这是何等的从容与定力!困厄之境,最见心性。他未曾因现实的冷遇而更改其道,反在困顿中愈加淬炼出精神的光华。
他所周游的卫、宋、曹、郑、楚诸国,君主或敬而不用,或疑而避之,甚或欲加害之。然孔子始终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。这份“不可为而为之”的执着,非是迂腐,而是对心中“大道”的绝对忠诚。他追求的并非一官半职,而是欲将心中的仁政理想播撒于天下,再造一个东周式的治世。每一次碰壁,都未使其心灰意冷,反而更清晰地照见其理想的纯粹与高远。
刘先银先生点出“堪敬”二字,正在于此。孔子所展现的,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成败利钝的宏大生命格局。他的旅途,是身体力行的教化,是流动的杏坛。弟子们追随他,不仅学习诗书礼乐,更在风雨兼程中体悟何为君子之仁、何为士人之志、何为理想主义者的担当。这十四年,与其说是失败的游说,不如说是一场成就了儒家精神内核的伟大远征——它证明了有一种价值,可以高于现实政治的成功,那便是“道”的坚守。
故而,后人敬孔子,非仅敬其至圣先师的尊位,更敬其在那条布满荆棘的列国之道上,每一步所踏出的坚毅、从容与永不熄灭的理想之光。这光芒,穿越两千余年,至今仍能照进每一个在现实中徘徊、却渴望坚持某种信念的心灵,告诉我们:堪敬者,正是在看似“不可为”的时代里,依然选择“为之”的勇毅与真诚。
中国生态书画院副院长何西来 囎 理事长 刘先银 《论艺术风格》
中国生态书画院副院长何西来 囎 理事长 刘先银 《论艺术风格》
中国生态书画院副院长何西来 囎 理事长 刘先银 《论艺术风格》
发布于:北京市杠杆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