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,有一个普遍的规律,那就是每当世界迎来重大变革,譬如朝代更替或社会动荡,往往会是“卧虎藏龙”的时刻。此时,许多天赋异禀的人物,常常选择隐藏自己,在风云变幻的世事中静观其变。待到时机成熟,他们便会如猛虎下山,迅速崭露头角,成为历史的弄潮儿。或许是成为救世英雄,或许是成为乱世枭雄,亦或是成为英雄、枭雄身边的谋士,最终完成自己的人生抱负。
这股隐忍与爆发的力量,正好在北宋末年得到了体现。那时,许多深藏不露的能人志士纷纷浮出水面,而其中有不少人最终被施耐庵收录进了《水浒传》的梁山起义中。换句话说,整部《水浒》某种程度上,也可以看作是宋江(最初是晁盖)集合江湖上英雄豪杰,逐步摧毁他们理想的历史过程。
展开剩余82%在这一过程中,宋江、吴用等人各显神通,或用阳谋、或使阴谋,先后将10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尖人物招募至梁山。其中,绝大部分英雄都性格豪爽,胸怀坦荡,秉持忠诚与正义的原则。他们嫉恶如仇,作风直率,没有心机。例如,鲁智深、李逵等英雄,他们的豪情壮志,早已深入人心。然而,在其中,也有极个别的人,深藏心机,善于伪装,正如本文所要讲述的这位人物。他,虽然有过一番建功立业,却不事张扬,总是以一副文弱书生的模样出现,令人难以察觉他身上潜藏的非凡能力。
这位人物就是萧让,他上梁山的时间较早,甚至是为了引出宋江的登山之事而登场。上山之前,萧让已经在民间小有名气,他的书法技巧非凡,能巧妙模仿宋代四大家——苏轼、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等人的笔迹,技艺独步一时,堪称“圣手书生”。在那个时代,书法不单是文人雅事,更是一项能够使人名声大噪的绝技,萧让正是依靠这项绝活走向了历史的舞台。
后来,宋江因杀了阎婆惜被流放至江州,且在浔阳楼题下“反诗”,被当地官员黄文炳发现并上报给蔡京的儿子,江州知府蔡得章。蔡得章因此将宋江囚禁,并意图致其死地。情急之下,梁山好汉们策马前往营救,萧让便在这一关键时刻,发挥了他的才艺。吴用知道萧让能书写,便指使戴宗引诱他和擅长刻章的金大坚一同上梁山。虽然表面上是文人书生,萧让却具备出众的武力,曾经与王矮虎和数十名手下激斗,在乱战中丝毫不落下风。书中写道:
“只见前面一声胡哨响,山城坡下跳出一伙好汉,约有四五十人。当头一个好汉,正是那清风山王矮虎,大喝一声道:‘你两个是甚么人?那里去?孩儿们拿这厮取心来吃酒。’萧让告道:‘小人两个是上泰安州刻石镌文的,又没一分财赋,止有几件衣服。’王矮虎喝道:‘俺不要你财赋衣服,只要你两个聪明人的心肝做下酒。’萧让和金大坚焦躁,倚仗各人胸中本事,便挺着杆,径奔王矮虎。王矮虎也挺朴刀来斗两个。三人各使手中器械,约战了五七合,王矮虎转身便走……”
从这一段来看,萧让不仅能文且能武,战斗力也是不容小觑的。
此外,萧让还善用谋略,颇懂兵法。比如他曾经提出过一个类似“空城计”的计谋,用以保护宛州。在宛州之战中,当敌军攻至城下时,萧让大胆提出一个极富智慧的战术:让守城的士兵将城门大开,假装没有防备,以迷惑敌军。果然,敌军看到这番虚弱的景象,误以为梁山埋伏了大军,迅速撤退,导致敌军大败,梁山军队成功守住了城池。萧让这一巧妙的计谋,得到了梁山其他英雄的高度赞赏。然而,宋江却对这一计策并不看好,甚至在事后表示,若敌人识破了计谋,后果不堪设想。这一言论,让萧让与宋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裂痕。
萧让虽然在梁山做出过一些贡献,但从此之后,他便开始逐渐隐藏自己的锋芒,几乎不再参与外界的争斗。他深知,梁山虽然有众多英雄,但并不是他理想的安身之地。于是,他选择“装弱”——将自己的真正能力掩藏在背后,只专注于文职工作。
在梁山英雄的排座次中,萧让默默承担了抄录“天书”的任务,并因此被排在第46位。虽然名次并不显赫,但这个位置还是较为合适,因为他一向低调,不求功名。在宋江决定接受招安时,萧让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站在宋江一边,这也为他带来了稳定的未来。
然而,随着梁山好汉逐步投入朝廷的战斗中,萧让始终未曾参与实际的战斗,而是躲在后方,静待时机。在方腊之战后,梁山的价值逐渐被朝廷削弱,最后整个梁山好汉被一网打尽,而萧让,终于等到了他自己的机会。在宋江死后,萧让没有犹豫,立刻投向了大奸臣蔡京的门下,成为其门馆先生,享受荣华富贵。
萧让的投降在许多人眼中是背叛的象征,但对于他来说,这却是实现自己“安身立命”的最终选择。与其暴露自己的野心,早早成为被朝廷警觉的目标,不如在幕后安稳度日。毕竟,在梁山的108将中,萧让是为数不多在招安后没有死亡的人。正是他深谙低调的好处,而最终如愿以偿地融入了朝廷的体系。
对于萧让的结局,许多人表示鄙视,认为他为官僚蔡京充当爪牙,背弃了自己的初衷。但萧让的低调行事和圆滑处世,也正是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求生存的一种智慧。
(文/说历史的女人·濯雪)
发布于:天津市杠杆配资业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